民国期间钦州有两家私人印刷厂,一家叫“民生印刷厂”,位于三马路。一家叫“儒伦印刷厂”,位于现人民路。这两家小工厂只有简陋的厂房,采用铅印和古老的石印工具进行印刷,生产能力很低,从业人员共有12人。解放初从防城东兴迁来一家“国英印刷厂”,厂址在中山路,从业人员5人,设备简陋,以石印为主tangxin。
△ 石板印刷 资料图
一九五三到一九五七年这个时期的钦州手工业,从松散形的情况逐步进入有组织、有整体的生产形式。
一九五六年,党和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,钦州的手工业也得到了调整和巩固,在原坭兴、陶器(瓷)等七个行业的基础上,发展了酿酒业、服装加工业、刻印、钟表修理等小手工业。
至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时,“民生印刷厂”,“儒伦印刷厂”,“国英印刷厂”三家厂合并为钦州县印刷社,性质为公私合营,共有职员20人,年产值约20万元人民币。
1956年公私合营时,从原印刷社中分出组建集体性质的钦州雕刻社,组建时有6人,生产方式主要是刻蜡纸印刷、木刻印刷、印制账本、收据等。
△ 蜡纸印刷 资料图
钦州雕刻社后来到六十年代初添置较先进的手摇印刷机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,生产的品种也随之增多。
△ 木刻印刷 资料图
到60年代中期,除了生产账本、收据、学生作业本等大众产品外,还为《钦州农民报》印刷木刻插图,刻补缺字。1968年雕刻社改名为钦州县东方红印刷厂,有员工18人。
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间,党和国家提出了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的八字发展方针,钦州县的手工业生产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。增加了建筑材料生产行业,民族传统用品行业等,但造纸工业、印刷业仍为当时的主导行业糖心vlog。
1985年钦州县东方红印刷厂更名为钦州市彩印厂,厂址建于城西梅园路,有员工39名,规模扩大,业务量增多,特别是彩印技术的加入,使印刷的种类增多而且印刷品色彩斑烂,更具吸引力,进一步扩大了业务范围,加快了企业的发展。
△ 彩印技术 资料图
后来,又增加了一条不干胶生产线,提高了生产质量,增大了劳动生产率,年产值达到60多万元。
1994年12月企业实行改制,企业及人员兼并至广西南珠集团。
△ 现代印刷技术 资料图
后来的发展,印刷厂到处可见,现代的印刷技术更是种类多多。但在上世纪中叶的钦州,印刷厂仅此一家,它虽然只有少少的几十人,但是,却实践着从刻蜡纸印刷、木刻印刷,铅字手摇印刷到不干胶印刷,彩色印刷的过程,记录着时代的发展,彰显着从业者的辛勤劳作和不断的追求。
(赖振新)
tangxin 糖心vlog 糖心vlog入口